太極拳練習10要點

1、姿勢要中正

在習拳過程中, 經常發現習拳者身體不中正, 東倒西歪, 前俯後仰, 周身彆扭, 初習拳者尤甚. 首先要做好"四平" - 即頂平頭正, 肩平身正, 眼平意正, 心平氣正. 

其次, 為了使身體中正安舒, 支撐八面, 必須做好外三合 -  即肩與胯合, 肘與膝合, 手與足合. 以摟膝拗步為例, 左腳在前成弓字步, 右肩與左胯合住, 右肘與左膝合住, 右手與左足合住, 右腳在前相反之. 

2、要"鬆"、而不"懈" 

練拳時精神萎靡, 骨節閉合, 好象支撐不了自己的身體一樣, 頭垂、背彎、胯餘、膝軟, 兩手兩臂也是如此, 肌肉軟癱一堆. 拳架鬆懈丟癟、混混沌沌、無精打采. 雖練拳多年, 但是情緒不濃, 推手時丟癟頂抗, 毛病叢生. 以上弊病皆由"鬆"、"懈"不分所致. 

首先要提起精神, 注意用意帶領. 其次, 所有骨節都要啟開, 筋要鬆開, 氣要沉, 腰以上的勁往上,  腰以下的勁往下, 處處都要走出兩稍之勁來. 

用意不用力為之鬆, 不用意不用力為之懈. 所以拳論說, 用意不用力, 在氣則滯, 在意則靈, 意氣君來骨肉臣. 

3、要"開"、"合"分明

不少人練拳和推手時, 知開不知合, 知合不知開, 拳勢開則散, 合則癟, 開合分離, 根本談不上連綿不斷. 行拳棱角叢生, 推手時頂抗丟癟, 處處受制. 開合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, 開離不了合, 合離不了開, 開合同時存在. 我們提倡開時注意合而不散, 合時注意開而不癟, 就是為了防止開合分離. 故而拳論說, 開中寓合, 合中寓開.    

4、要足下有根

盤架推手時, 總是頭重腳輕, 站立不穩, 單腳難以自控, 甚至雙腳在地也不穩當. 主要表現為虛實變換得不好. 前後虛實全靠前倒後移, 左右虛實也靠左右搖擺, 所以這是造成足下無根的根本原因. 關鍵主要依靠鬆腰落胯, 重心下移, 自然站立穩當. 具體做法:如弓箭步, 後足實變前足即時, 後足要蹬, 前足要撐, 鬆腰落胯, 在鬆沉中實現重心轉移, 虛實變換. 用我們的話說, 在鬆沉中進退, 在進退中鬆沉. 這樣既可防止硬腿, 又可防止軟腿, 足下自然穩當有根.   

5、動作要圓活

棱角多, 拳架硬梆梆, 動作呆滯不受看, 沒有太極拳味道. 主要原因是沒有承上啟和抹角所致. 盤架和推手時, 在開完合盡處, 用鬆沉勁將上下兩式無間隙的連接起來, 同時在開完合盡處劃個小弧, 這個小弧叫"抹角". 就好像打籃球接球一樣, 要有緩衝地接住並返回. 有了承上啟下和抹角, 拳架自然鬆柔圓活, 連綿不斷. 

6、要轉換輕靈, 避免雙重

雙重是病, 其表現為:盤架時邁步遲重, 起落不穩, 老像重生, 難以自控. 推手時, 攻哪守哪, 頂抗有餘, 不明化取. 雖練拳多年, 仍處處受制, 皆因雙重所致. 

7、要鬆肩垂肘

肩是由肱骨頭、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胸鎖骨構成. 壓肩會使肩關節閉合. 氣上浮, 有憋氣的感覺. 要想鬆肩, 必須肩關節啟開, 鬆筋並向前有攏意, 肩背毫無份量, 氣方能暢通. 功夫練久了, 肩關節自開, 肩活胸柔自然能夠運化. 

8、要圓撐飽滿

盤架、推手時, 常常發現此處有, 彼處無; 一處有, 多處無. 凹凸斷續處處可見, 拳勢不圓滿, 因此在推手時處處受制. 要學會全面用意, 在意的指揮下, 周身都要有一定的棚勁, 棚勁不能單純理解為向前向上的頂和抗, 棚勁是母勁, 一切皆由母勁變化而來, 棚勁用好, 感覺奇妙. 用意就是練意, 意既能照顧全身, 又能突出重點. 突出重點又要照顧全面, 全面是為了重點, 重點是全面的突出表現. 這就是太極拳的整體觀念. 任何拳勢的變化都應意變在先, 意是指揮官, 又是先鋒官. 無論盤架還是推手, 周身始終保持動態平衡, 同時又要千變萬化, 這就叫"身形不變變在中, 變中不變在其中"的理論. 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, 拳勢自然舒展大方, 緊湊圓活. 舒展而不散, 緊湊而不癟. 沒有斷續, 沒有缺陷, 沒有凹凸, 功夫久了, 就能鬆沉貫通, 內外一致, 無論行拳還是推手, 都會感到奇妙無窮, 丟癟之病自然消除. 

9、 要呼吸自然為宜

一般說來, 拳勢開展或上升時為吸氣, 縮合或下降時為吸氣. 

10、呼吸時避免刻意吸氣、憋氣、或閉氣.

如果練功配氣, 硬要一次呼吸完成一次開合, 結果是腹痛, 胸悶, 甚至血壓升高, 這是刻意呼吸所導致, 呼吸須以細、勻、深、長為宜, 而且是自然的.